读《金刚经》之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飞米粒心理创始人许定远

2025-10-21

最近系统研读佛教的经中之王《金刚经》,结合翻译,自己的理解及 AI,写一些理解,凡是写过的才理解。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及非菩萨。”

须菩问佛陀众生如何才能成为菩萨,佛陀开篇首要就回答了上面这句话。

这句话的核心是破除 “相” 的执着,意为真正的菩萨若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寿命的固定形象或概念,就偏离了菩萨的本质(即觉悟的空性智慧)。也就是说,如果还有执着于某个具体的实体,就是众生而成不了菩萨(菩萨简单理解就是得道之人并且能去普渡众生)

1. 我相:执着 “自我” 的实体存在

认为有一个独立、恒常的 “我”,比如 “这是我的身体”“我的想法”“我需要被尊重”,将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暂时聚合,误认为是永恒不变的 “自我”。举例:有人因他人批评而暴怒,执着于 “我被冒犯了”,就是陷入 “我相”—— 把 “被批评的自己” 当成了不可侵犯的实体,忽略了 “自我认知” 本是随外界和情绪变化的动态概念。

我们经常把这种称为“我执”,就是非常执着的维护一个虚拟的我,这种虚拟的我就是心理学里讲的自我,比如自我爱护,自我尊重,自我贬低等等,情绪,想法,行为,意志力,冲突等等,这些功能结合体组成了一个虚拟的自我,这个自我其实就是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控制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和心情,但是如果我们如果真的人为有一个实体的自我,那我们就走偏了,其实这个自我仅仅是一个功能集合,是人类用来执行行为的一组指令集合。

比如特别自恋的,就是特别的觉得我很重要,一切都以我为中心,那就是把虚幻的自我看得太重要了。如果不破除这个虚幻的自我,那么就很难幸福。

但是破自我比较难,不能一步到位,心理咨询里的很多技术可以让我们循序渐进的破自我。因为说一句破自我简单,要真正做起来一辈子都很难。

2. 人相:执着 “他人” 的固定差异

这句话的核心是:若因自己持戒就轻视、评判破戒的人,便是陷入了 “人相” 的执着—— 将 “持戒的自己” 与 “破戒的他人” 对立成两种固定、有高低之分的形象,违背了 “众生平等” 的本质。

可以简单理解,人相就是“我好别人坏”,人相就是将 “他人” 视为与 “我” 对立的完全不同的个体,无法共情理解别人,比如 “他比我优秀”我就嫉妒而不是欣赏对方的优秀,“她对我有敌意”是不对的,而无法理解别人对自己有敌意也是合理的,因为我们也会对别人有敌意。

另外,也用标签(贫富、善恶、亲疏)固化他人的形象,忽略众生本质的平等性。举例:职场中因同事来自不同背景,就先入为主觉得 “他不懂我们行业”,用 “身份标签” 定义他人,就是陷入 “人相”—— 没看到对方的能力会变化,彼此的关系也能随互动改变。


其实人相的本质还是我相,因为执着于我相,任何人相与我相不符合,我们就非常痛苦。比如我是爱干净的,看到任何脏的人就恶心,我是上进的人,看到任何躺平的人就反对。有人相,本质还是有我相,有我相和人相就非常容易把自我与别人敌对起来。

3. 众生相:执着 “群体” 的整体固化

众生相一般指“厌三涂苦,愿生诸天”,三涂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地狱,诸天就是指天堂,也就是说,大众一个普遍的心态和行为就是趋利避害,如果我们做事,是因为害怕去地狱,害怕未来的恐惧而做,或者我们是希望得到奖赏而做,想去天堂而做,都是不对的,菩萨要做的就是仅仅是去做,而不是因为害怕或者因为有好报。

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是我们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做,喜欢做,值得做,而不是因为会受到惩罚或者有奖励,这个和人本的遵从内心是一致的。

比如我们认为贪官不好,那么要从内心认为不好,自己不贪,并且看到听到就去举报,不会因为害怕被打击报复就不举报,如果这样,是成不了菩萨。

可以简单理解为执着于厉害关系,这个是大众普遍的心态,也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所以很难去掉众生相。

4. 寿者相:执着 “寿命” 的时间恒常

认为生命有固定的 “寿命长度”,或执着于 “永恒存在”,比如 “我要活过 100 岁”“死后灵魂会永远不变”,把 “生命的时间跨度” 当成不可改变的实体,忽略生命本是生灭流转的过程。

举例:有人因害怕衰老而焦虑,执着于 “年轻的状态必须长久”,或因担心死亡而恐惧,执着于 “生命不能结束”,就是陷入 “寿者相”—— 没看到 “年龄” 只是时间刻度,生命的本质并非依赖这一固定长度。

简单说,这 “四相” 本质是对 “恒常、独立、固定” 的执着,而《金刚经》的核心智慧是 “诸法空相”—— 一切事物(包括自我、他人、众生、寿命)都是因缘聚合的临时状态,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破除这种执着,才能接近觉悟。


阅读1
分享
写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