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飞米粒心理创始人许定远,飞米粒心理是全国知名的连锁加盟心理品牌。
存在-人本取向的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咨询技术为主要理论基础。
核心咨询目标是移除阻碍人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内外障碍,增加来访者的各种能力,让来访者成长为一个接近内在真实的人,灵活的人,充分发挥潜能的人,甚至能自我超越的人。
存在-人本的咨询师难点在于自己要努力做到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影响来访者做到这样的人,所以存在-人本的咨询师大部分时间在修炼自己。
但是这种修炼与精神分析的咨询师修炼不同。精神分析侧重于纯碎的内在,细节,深层,情感,以个人体验为主;存在-人本侧重于内外兼顾,既要内求也要在现实生活中去生活好,特别强调如何直面真实的人性和真实的现实世界(你仔细去研究会发现存在-人本的心理学家大部分生活都过得不错,精神分析师现实生活可能有诸多问题,这个是与背后的生活哲学理念有关,当然只是从大体来说并不绝对),存在人本侧重人类都面临的困境的体验,侧重比较宏观的生活哲学与内外结合考虑,存在人本讨论的议题基本都是要求人去解决内外矛盾,而不仅仅完全是关注内在矛盾。
一、核心目标:从 “生存困境” 到 “潜能绽放”
存在 - 人本咨询以 “移除成长障碍,唤醒自我实现本能” 为核心使命,具体包含四层目标:
1.基础层:关系重建与安全奠基
构建 “不评判、可信赖” 的咨访关系,为曾经历依恋创伤的来访者提供 “矫正性情感体验”,重建自我与他人的安全感。
2.认知层:自我觉察与意义锚定
帮助来访者清晰认知价值观、需求层级(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区分生存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锚定生命意义与核心价值。
3.能力层:心理功能与适应力提升
强化情绪调节、人际互动、现实决策、思维模型、沟通能力等核心能力,实现 “从逃避冲突到灵活应对挑战” 的转变。
4.终极层:自主成长与潜能实现
引导来访者将咨询中的成长内化为生活能力,在职业、关系、爱好等领域创造独特价值,达成 “从依赖咨询到自主发展” 的跨越。
二、大概流程:四阶段长程成长闭环
存在 - 人本咨询多为长程工作(6个月以上),遵循 “安全 - 探索 - 突破 - 整合” 的四阶段流程:
1.安全奠基期(1-2个月):关系构建与心灵测绘
全维度资料采集:通过深入深谈,梳理成长轨迹、家庭生态、情感脉络及当下困境(如全职宝妈 “严苛原生家庭 + 婚姻疏离” 的双重背景)。
现象学倾听:以 “悬置评判” 的态度确认模糊情绪,如回应 “这种独自扛下责任的疲惫太真实了” 实现情感验证。
2.议题探索期(2-4个月):存在困境与现实体验
拆解核心存在议题,这些议题可能都存在选择的冲突,不知道如何选择:围绕 “自由与责任”,“孤独与联结”,“无意义与价值创造”, “依赖与独立”,“改变与接纳”,“有限与无限”,“外求与内求”等生命议题展开探讨(如职场倦怠者探索 “安全平庸 vs 选择风险” 的自由困境)。
现实场景实践:引导从微小行动切入(如社交回避者 “每周与陌生人说一句话”),将觉察转化为真实体验。
3.障碍清除期(4-6个月):根源追溯与模式重构
障碍溯源:定位 “自我否定”“需求压抑”“恐惧失败” 等隐形循环,结合童年创伤、认知固化等根源分析。
阻抗工作:将迟到、回避话题等阻抗转化为探索契机,如提问 “谈论这个话题是否让你不安?”。
4.整合绽放期(6个月以上):能力固化与自主过渡
技能巩固:通过 “情绪日记”“人际复盘” 等工具形成稳定习惯,预防问题复发。
弹性结案:逐步拉长咨询间隔(每周 1 次→每月 1 次),确保脱离咨询后仍保持成长动能。
三、常用技术:关系为核,体验为本
技术使用以 “支持自我探索” 为原则,核心包括四类:
1.关系性技术
非评判性接纳:以 “你当时的感受是……” 回应,实现 “被看见” 的疗愈效果。
真诚一致:咨询师以真实人性互动,不扮演 “完美角色”,构建深度信任。
2.探索性技术
现场化体验重构:通过 “回到那个时刻,你的身体感受是什么?” 激活压抑情绪。
价值澄清法:以 “生命只剩一年最想做的三件事” 等提问锚定核心需求。
3.行动性技术
现实暴露法:陪伴分析 “逃避的代价” 与 “面对的可能”,如引导婚姻不满者直面核心选择。
生命影响法:咨询师以自身接纳、勇气状态感染来访者,实现 “以身作则” 的影响。
4.整合性技术
需求层级梳理:用马斯洛理论打破 “满足他人 = 自我价值” 的认知误区。
沉默与引导:适时保持沉默给予思考空间,结合提问激发自我反思。
四、自我成长咨询的核心特点
1.目标的开放性与成长性
区别于短程咨询的 “症状解决”,以 “了解自我、真实存在、意义创造” 为模糊目标,随探索过程动态调整,最终指向人格层面的深层整合。
2.过程的体验性与关系性
强调 “关系就是疗愈本身”,而非依赖技术工具;聚焦当下体验而非单纯分析过往,重视 “在行动中觉察” 的实践逻辑。
3.主体的自主性与责任性
咨询师保持 “非指导性” 原则,不替代决策,引导来访者正视自由意志与选择责任,如探索 “自由选择需承担的风险”。
五、成长阻碍因素:内外交织的 “隐形枷锁”
(一)阻碍自我发展的因素
1.外在因素
社会评价体系:职场 “内卷” 压力、社交媒体 “完美人设” 引发的比较心理。
支持系统缺失: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可信赖的情感联结等。
文化规训影响:传统观念对 “个体需求” 的压制(如 “牺牲自我 = 道德高尚”)。
2.内在因素
心理防御机制:童年创伤形成的回避、合理化等防御模式(如用 “我不想要” 掩盖 “我得不到” 的需求)。
认知模式局限:完美主义、受害者心态等固化思维,限制试错与突破意愿。
需求满足出现问题:将 “他人期待” 等同于 “自我需求”,陷入 “应该做” 的外部枷锁。
(二)阻碍因素的 “维持意义”:防御性生存策略
这些障碍本质是个体适应环境的 “保护性机制”,其维持意义包括:
1.安全感代偿:如 “讨好型人格” 源于童年 “被爱需满足他人” 的经验,虽压抑自我却能获得关系暂时稳定。
2.痛苦回避:回避 “无意义感” 等存在焦虑,通过 “沉迷工作”“情感麻木” 等方式逃避深层痛苦。
3.责任豁免:将失败归咎于原生家庭、经济条件等外部因素,规避 “自我选择” 的压力与风险。
六、目标实现的具体策略
1.认知重构:打破 “应该” 枷锁
用 “价值澄清法” 区分 “他人期待” 与 “自我需求”,如全职宝妈重建 “自我成长≠自私” 的认知。
分析防御机制的 “短期获益与长期代价”,如 “回避冲突” 虽暂时安全却导致关系疏离。
2.关系实践:在联结中修复
以咨访关系为 “安全基地”,练习真实表达需求(如 “我需要被倾听” 而非 “你从不关心我”)。
逐步拓展现实关系中的互动模式,如社交回避者从 “线上交流” 过渡到 “线下小聚”。
3.行动固化:从微小改变到习惯养成
制定 “阶梯式行动计划”:如从 “记录每日情绪” 到 “主动调节情绪”,再到 “应对情绪触发场景”。
用 “复盘工具” 强化觉察:通过情绪日记分析 “思维 - 情绪 - 行为” 的循环链条,识别优化节点。
4.意义创造:构建个人价值体系
探索 “小范围意义”:如通过绘画、园艺等爱好获得 “当下掌控感”,逐步延伸至人生价值。
接纳 “意义的流动性”:允许不同人生阶段的意义重构,避免 “必须找到终极意义” 的完美主义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