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青春期推荐书籍:《“看见”的力量:50 天摆脱精神内耗实践指南》,请推荐一本怎么解决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学书

2025-10-02

你家青春期孩子关着门不说话?不是他变叛逆,是你没找到 “走进他心里的路”!

凌晨 1 点,你轻手轻脚走到孩子房门口,门缝里还透着手机屏幕的光 —— 你想敲门说 “早点睡”,又怕他像昨天一样吼 “别管我”;

周末你炖了他最爱喝的汤,端进房间时,他头也没抬盯着游戏,你忍不住说 “少玩会儿”,他 “砰” 地一声合上电脑,摔门进了卫生间,留你站在原地,汤慢慢变凉;

开家长会,老师说 “他最近上课总走神”,你回家想问问原因,刚开口,他就炸了:“你又要跟我讲道理?烦不烦!”—— 你躲进厨房偷偷抹眼泪:“以前那个黏着我讲学校趣事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

你不是没试过办法:说教过,他左耳进右耳出;打骂过,他跟你冷战一周;讨好过,给他买最新的游戏机,可他还是不跟你多说一句话。你明明拼尽全力爱他,却眼睁睁看着他 “离你越来越远”,那种无力和焦虑,像一块石头压得你喘不过气。

你以为是青春期 “叛逆期” 来了,只能熬过去 —— 但其实,你只是没看懂青春期孩子的 “内心密码”。

飞米粒心理创始人许定远的《“看见” 的力量:50 天摆脱精神内耗实践指南》,就是帮你解锁密码的 “钥匙”:它不教你 “怎么管孩子”,而是教你 “怎么懂孩子”,让你从 “跟孩子对抗”,变成 “陪孩子长大”。

2025102

你为什么搞不定青春期孩子?因为你只盯着 “表面问题”

你总在跟 “手机”“叛逆”“不沟通” 这些表面问题较劲:

孩子沉迷手机,你就没收手机,却没发现他在游戏里才能找到 “被队友认可” 的成就感 —— 现实里你总说 “你怎么不如别人”,游戏里队友会说 “你打得真好”;

孩子关房门,你就强行推门,却没察觉他关的不是 “门”,是 “怕被你否定的不安”—— 上次他跟你说 “想当电竞选手”,你劈头盖脸骂 “没出息”,他再也不敢跟你说心里话;

孩子跟你吵架,你就翻旧账 “你小时候多听话”,却没意识到他吵的不是 “事”,是 “想被当成人的渴望”—— 他 16 岁了,你还像管 6 岁孩子一样管他,他只能用 “对抗” 证明自己 “长大了”。

市面上很多育儿书,也只教你 “怎么应对表面问题”:比如 “3 招让孩子放下手机”“5 句话让孩子跟你说话”,可这些方法用不了两次就失效 —— 因为你没挖到问题的根:青春期孩子的所有 “叛逆”,本质是 “寻找自我” 的挣扎:他想独立,却怕失败;想被理解,却怕被否定;想表达自己,却怕被嘲笑。

而《“看见” 的力量》最不一样的地方,是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许定远老师把 11 年心理咨询中遇到的 “青春期案例”,结合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家庭治疗等五大经典心理学流派(也就是 “理解人的五把钥匙”),帮你挖透孩子行为背后的 “深层原因”—— 不是孩子 “故意作对”,是他的内心在 “打架”,而你需要帮他 “理清打架的原因”,而不是 “压制他的对抗”。

这本书教你的,不是 “管孩子”,是 “懂孩子” 的具体方法

许定远老师知道,青春期父母最需要的不是 “大道理”,是 “能上手的步骤”—— 所以书中针对青春期孩子的所有问题,都给了 “从看懂到解决” 的完整方法,你照着做,就能看到变化:

1. 孩子关房门不沟通?用 “非暴力沟通四步法”,让他愿意跟你说

你是不是总说 “有话好好说”,可孩子就是不吭声?不是他不想说,是你开口就 “踩雷”。

书中教你 “观察 — 感受 — 需求 — 请求” 四步法,直接给你话术模板:

“你这三天都关着门(观察),妈妈有点担心(感受),我知道你需要自己的空间,但也想知道你是不是有烦心事(需求),等你想聊的时候,妈妈随时在客厅陪你,好吗(请求)?”

有位妈妈试了这句话,原本关了一周门的孩子,晚上主动出来说 “妈,我们班有人欺负我”—— 不是孩子不沟通,是你没给对 “开口的台阶”。

2. 孩子沉迷手机?用 “行为 — 需求探索”,找到他手机背后的 “真实渴望”

你是不是总骂 “手机毁了孩子”,可越骂他越躲着玩?书中教你一步一步挖透原因:

① 记录孩子玩手机的场景:“他每天放学回家玩 2 小时游戏,玩的时候会笑,结束后会叹气”;

② 问自己 3 个问题:“他玩游戏时获得了什么?”(被认可)“现实里他没得到吗?”(你总否定他)“我能怎么帮他?”(多夸他的小进步);

③ 陪他做 “替代活动”:比如他喜欢游戏里的 “团队合作”,你就陪他打羽毛球、组队拼乐高 —— 慢慢的,他会发现 “现实里也能找到成就感”。

有个爸爸用这个方法,孩子的手机时间从每天 2 小时,降到了 1 小时,还会主动跟他说 “今天羽毛球我赢了”。

3. 孩子跟你对着干?用 “家庭模式记录”,打破 “你管他抗” 的循环

你是不是觉得 “你越让他做,他越不做”?比如你让他 “早点睡”,他偏熬到凌晨;你让他 “认真写作业”,他偏玩橡皮 —— 这不是孩子 “故意的”,是你们陷入了 “对抗循环”。

书中让你记 “互动日志”,每天花 5 分钟写:

“触发事件:我让他 11 点睡觉(事件)→ 我的反应:催了 3 次,最后吼他(行为)→ 他的反应:摔门,继续玩(行为)→ 结果:我更生气(结果)”

记了 3 天你就会发现:你们的模式永远是 “你催 — 他抗 — 你吼 — 他更抗”。

书中教你 “反向反应练习”:下次你不催他睡觉,而是说 “你明天要早起,要是困了可以先睡”—— 很多父母试了都说:“第一次他没跟我对着干,11 点半主动关了灯。”

4. 孩子说 “我不想上学”?用 “存在人本钥匙”,帮他找回 “学习的意义”

你是不是一听到 “不想上学” 就慌了,赶紧说 “不上学你以后怎么办”?可越说孩子越抵触。

书中教你用 “自我优势挖掘” 帮孩子找回动力:比如跟他一起列 “你做得不错的事”——“你上次帮同学讲数学题,他说你讲得清楚(同理心)”“你玩游戏能记住复杂的装备,说明你记忆力好(优势)”,再跟他说 “上学不是只为了考试,你可以用你的优势帮同学,也能在学习里找到成就感”。

有位妈妈用这个方法,帮 “休学一周” 的孩子重新回到学校,孩子说 “原来我也有能做好的事”。

别再跟青春期孩子 “打仗” 了 —— 他需要的是 “战友”

你以为青春期是 “亲子战争”,其实它是孩子 “长大的必经路”:他像一个第一次学走路的小孩,跌跌撞撞想自己走,而你需要的不是 “扶着他走”,也不是 “骂他走得慢”,而是 “在他摔倒时,蹲下来问他‘疼不疼’”。

《“看见” 的力量》不是一本 “育儿工具书”,而是你和孩子的 “青春期陪伴指南”:它帮你看懂孩子的 “不安”“渴望”“挣扎”,教你用科学的方法,陪他走过这段 “寻找自我” 的路 —— 你不用再偷偷哭,不用再焦虑到失眠,不用再看着孩子的背影觉得陌生。

现在拿起这本书,今天就能用 “非暴力沟通” 跟孩子说一句话,明天就能用 “行为记录” 看懂他的需求,50 天后,你会发现:那个关着门的孩子,会主动跟你分享学校的事;那个沉迷手机的孩子,会跟你说 “妈,我们今天去打球吧”;那个跟你吵架的孩子,会在你累的时候说 “妈,歇会儿,我来洗碗”。

青春期不是 “熬过去” 的,是 “陪过去” 的 —— 而这本书,会帮你和孩子一起,把这段路走得更温暖、更顺畅。

阅读4
分享
写评论...
相关文章